如何跳出CMMI的评估陷阱?

2021-11-01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如何跳出CMMI的评估陷阱?

在CMMI主任评估师圈子里有个让大家一直头疼的问题:如果一个组织既要CMMI的级别但又不愿意做一些模型中对自己无价值的实践时,该怎么办?几乎所有评估师的倾向是:如果你要级别证书,不得不做一些对组织无价值的事情是必须跳进去的评估陷阱。 没有所谓的CMMI陷阱!借2.0的东风,让CMMI真正变成价值驱动器,让CMMI落地有声!

一位我认识多年资历颇深的CMMI评估师是这样说的,“当你决定要追逐成熟度级别时,你已经没有选择了,会导入并实施一些对组织无价值的实践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会定义一些不会带来业务价值的过程,它们唯一目的就是为评估提供一些文档证据。”

我一直不太能接受这个论调,总感觉它有点在鼓励评估变成游戏,也很难想象这些过程在没有参加评估的项目里会被使用。逼着一群高智商的人做无价值的事情,不应该是Humphrey的初衷。 如何正确打开CMMI开发模型?它给出的是产品开发全过程的重要考虑点以及提升过程能力的通道,模型中的每一条实践都有其目的:或者要规避一些潜在问题,或者要强化一些对实现高效、高质量开发有意义的活动。由于各个组织有不同的场景,在建立实现这些目的的过程时,一定会有性价比的考虑,很有可能有些要规避的问题在某个组织内不是大问题,而有些强化活动同样意义也不是很大,如果评估组不能很好的区分模型要求(意图和价值)和实施选择,带着一套预期的“实践做法”参加评估,就会掉入了CMMI的评估陷阱,逼着企业披上两张皮。

这真的是个跳不出来的CMMI评估陷阱吗?我不这么认为。当年Humphrey规定的,今天我们还在遵循的一条评估准则是:评估准备阶段评估组必须充分了解评估组织的context(场景),其目的就是要理解组织的特殊性,理解一些特殊做法的合理性,从而完成一场有价值的评估。这就是说,因为场景不同,同样一条实践意图的实现方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。

从我开始做CMM评估师开始,就一直努力摸索破解这个评估陷阱之法。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20年的时间也积累了一些思路。

如何跳出CMMI的评估陷阱?(图1)

首先,真正理解模型中实践的意图价值是基础,确定这个意图价值在具体企业中的体现则需要站在他们角度看问题,只有这样才能对无明显价值实践找出替代实践。

比如说,一些CMMI五级的对日外包组织,他们的项目范围仅仅是V模型的下半身,团队只和日方技术团队沟通,工作范围可能仅覆盖详细设计到单体-部件测试,他们没有机会面对真正用户或客户。那么我们如何实施RDM中操作场景的要求呢(RDM3.2)?如何确认需求在目标环境下实现客户要求呢(RDM3.7)?显然用传统僵化模式的话,我们只能跳入CMMI评估陷阱了,做一些脱离场景的评估怪事了。但是如果我们真正理解3.2和3.7的意图,真正理解外包场景,那么找出价值的替代做法也不是一件难事。比如可以通过Q&A确保团队理解日方提出的输入,同时让日方明确确认我们的编程、测试思路。成熟的日本客户往往也会要求你这样做,这些替代做法形成的过程既有价值,也实现了RDM相关实践在外包场景的目的。

两年多前写了一篇文章,题目是“Formalizing Informality——非法的存在也可以合理合法!”我自认为那是最重要的一篇CMMI的文章,却没有什么反响。 而最近写的一篇风清扬的CMMI的文章,也想表达类似的意思,抄录其中一段如下:

“以需求为例,它是让众多软件组织头疼的问题,CMMI给出了14条实践帮助大家破解需求难题。但是不同的项目有不同需求问题,随便举几个场景:一些研发项目需求十分模糊,连客户也说不出个道道;有些升级项目需求则包含了客户、开发一致认为应该完善之处,所以十分明确;有些对日外包项目需求就是一些描述清晰的任务包;有些新技术、新领域(如环保)的项目客户根本不熟悉,也不知道如何引入;有些财大气粗、但不了解技术局限的客户对需求会狮子大开口;有些项目跨越多产品,牵扯多接口,多团队;有些项目仅覆盖单系统、单团队。如果做个问题接龙游戏,相信我们可以玩几个小时。

那么如何用CMMI给出的14条破解之术呢?显然大而空的标准会处处碰壁,最终一定是评估花瓶项目的点缀,不参加评估的项目会各行其是。以风清扬之“道”模式打开:先了解14条实践覆盖的点;逐步悟出其中之意,经验决定悟性;根据具体场景,不拘泥固有模式,当繁则繁,当简则简,当无则无,当变则变,无有固有,随机应变,时刻抓住重点,见招拆招,在约束范围内,争取最大价值。

所以学习CMMI也应由繁入简,最终只存其意。当然做到这一点,需要不断的实践,需要谦逊的请教,需要发挥自己的悟性,需要一点创新的精神。每家IT组织都有自己的痛点,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场景,每个具体成功的CMMI落地都有其独特之处,CMMI应用之妙,必然是无招胜有招。面对几百条实践,我们这些CMMI传播者更应该从“器”悟“道”,方得精髓。”

我观察到不少CMMI评估组没有真正理解一些重要的评估规则,比如,五级评估不是所有项目都要做到五级;不是有一些弱项实践要求就一定没有实现,我们还要看在评估场景下,弱项带来的危害是否比较大。这里我也呼吁下CMMI研究院,更加明确模型覆盖要求,鼓励CMMI的用户追逐价值,do more with less, 远离CMMI评估陷阱。

不论是当年的SEI还是今天的CMMI研究院,都是非常鼓励评估创新的。2004年SEI还没有推出服务模型。雷神一个提供技术服务的子公司组织希望达到CMMI三级,其场景和开发模型相差甚远,我们当时做了极为大胆的替代,甚至修改了部分PA描述,SEI对我们的做法极为支持,不仅审核通过了我们的评估结果,还将其作为一个CMMI应用案例,后来的服务模型也参考了我们一些实践。

2017年,我们在国内一次四级改进评估中,跳出了传统过程性能模型的做法,大胆尝试了全新的思路,并在研究院年会上做了分享,研究院的后续反馈让我备受鼓舞和感动。

没有所谓的CMMI陷阱!借2.0的东风,让CMMI真正变成价值驱动器,让CMMI落地有声!

此文转载自老从讲桌

编辑:陈吉美
审核:胡相富

CMMI文章推荐
热门资质推荐
最新热门政策
常见问题推荐